高校新排名:清北领跑,第三宝座花落谁家?
大学排名问世至今,始终是相关各界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,甚至不乏有人为之论战争辩,引流最强的首推“谁是中国第三高校”的问题。
清华北大在各大排行榜上稳居榜首,是公认的TOP2,唯独第三名,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,各排行榜交出的榜单也彼此不同。
这个争论主要围绕坊间的“华东五校”展开,有人说是领衔东方魔都的上交、复旦,有人说是以全省之力镀成顶级金身的浙大,还有人说是曾号称“中央大学”的南大,也有人说是小而精的院士摇篮中科大。
我想,这个争论怕是短时间内不会消弭,这也是流量社会中极为正常的事情。待我们真正探明排名真相后,答案也就出来了。
01、走进大学江湖
江湖情结是我国民众普遍怀有的,大学江湖化是民间社会认识与评判大学的一种常规倾向。这就像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江湖一样,有门派、有名号。
比如,从地域上看,我们经常说“京城四校”、“华东五校”;从行业看,我们常说“四大工院”、“国防七子”;从学科上看,我们常说“二龙四虎”、“两财一贸”……
这些称号像极了武侠江湖的门派与侠客名号,有武侠就有武力值,就有各种长谈不衰的评比。如《天龙八部》中的“一僧二挂三老四绝”、《射雕英雄传》中的“东南西北中”、从萧峰到洪七公再到郭靖的降龙十八掌等等。
与此同理,好事者绝不会放过将江湖院校进行PK的机会。哪个学校类似哪个门派、哪个侠客,哪个学科类似哪个招式、哪门绝技,大学实力值类似大侠的武力值,江湖的兵器谱类似大学的排行榜。
02、迷恋大学排名
社会公众对排名的迷恋形同武侠人物对武学的痴迷,进入其中,乐此不疲。
事实上,大学排名的兴起与发展是一个过程,这个过程是由多方主体“合作”进行的,共同促成了它风靡万千的结果。
第一,排名机构的投其所好。
由于历史上的大学傲然保守,公众获取其内部信息极不容易。排名机构便看准了这一需求,通过贩卖大学质量信息来实现双赢。
我们所熟悉的大学排名首发者——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》(U.S.News),就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洞悉了这个商机,通过推出迎合市场需要的排名,竟然一举让濒临倒闭的报刊起死回生,其市场价值可想而知。
此后,各类排名如雨后春笋,迎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东风喷涌而出,如今已有上百种之多。观察这些排名我们便会发现,这些机构主要是商业性质的,如著名的四大(QS/THE/ARWU/U.S.News),这与其固有的市场化基因密切相关。
第二,社会公众的猎奇心理。
人天生是好奇的动物,生性具有八卦的心理,尤其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,总是充满着一探究竟的冲动,而且这种欲望的满足往往偏好“简单粗暴”的方式。
社会公众,尤其家长与学生,对于大学的学科、专业、教师、教学、科研、国际化等大学信息具有强烈的认知需求,而他们缺乏专业人士的经验基础与思维能力,倾向于以最为简捷的方式获取信息。简言之,是好是坏,有多好,给我一个最干脆的分数和排名。
于是,我们便看到了“大学排名”成为大学民间话语体系的关键词,无论是求学、科普,还是闲谈、宣介,利用排名信息成为最流行的做法。
第三,网络媒介的广泛传播。
在数字时代,信息的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。排名机构发布的信息,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通过各种官媒、自媒体的转发、二次创作流通全网,进入亿万网民的视野与脑海,成为他们交流与决策的素材。
基于此,排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,成为各主体探讨大学质量时的核心词汇与有力论据,似乎大学的质量是由排名确定的,这种对应关系愈发明显。即使那些对排名缺乏兴趣,甚至有所抵制的管理部门及高校,也基于排名强大的影响力和无可否认的表征功能,在宣传介绍院校时不得不用排名。
事实上,网络媒介所打造的信息世界,在满足我们需要的同时,也强化了我们对它的依赖,甚至令我们表现出缺乏判断与质疑的忠诚,媒介传播的诸多排名信息我们都倾向于接受与认可,并以此作为追求和努力的方向。这便是迷思,媒介所造,似是而非,终非真相。就像鸠摩智一样,对武学和武力的“痴”成为他的“障”,最终便“走火入魔”。如果我们一味地追逐排名,所恋终成羁绊。
03、透视大学排名
很多时候,掌握一种真相其实很简单,那就是离远一点儿,跳脱眼前再来看。就像《侠客行》的“狗哥”一样,在众大侠都痴陷武学晕染的“迷障”中时,以一种最为清澈的本真视角看待,便是修得正道的契机。
大学排名之象,并非大学本相。大学排名,主要是很多商业机构基于市场运作逻辑,以简化还原的方法论为指导,创造出来供应消费的媒介产品,具有天然的不足,甚至存在误区。
第一,要坚定两个基本认识。
其一,关于时间,大学的质量水平在短时间内是极为稳定的,提升大学质量也不是须臾之功,大学是静修滋养的有机整体。
排名之所以会出现一年一年的变动,相关机构也会基于某个院校名次的“进”与“退”形成“xx退出前十”、“xx跻身前三”、“xx上升一名”的标题,在于排名是计算数据的,而有限数据的正常波动不等于稳定质量的变动。
其二,关于区间,大学的质量是多维多样的,在某个排名区间内的大学实质上很可能处于同一层次,事实上不存在名次高低所显示的差距。
只要计算数据,必然会形成基于分数的具体排名,也会有“xx排第五,比第六的xx强”、“xx提升两个位次,超越xx”等言论,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之间存在真实的差距,同一区间的院校大可不必为此欢喜为此愁。
您愿意把谁当第三都行,同层次的院校争来斗去是没有结果的,除非离了大谱儿,那时候也就不吵了,因为不在公认区间内。
第二,要明确三个排名局限。
排名的优势也是排名的局限所在。排名之所以能形成和推广,在于它将大学质量可视化、操作化了,而这种方法本身就是有缺陷的,导致排行榜的大学与我们感知的大学存在偏差。
其一,排名强调共性,忽视个性。排名讲究可比性,将所有院校放到统一框架下评比,这是形成排名的基础,但也造成了大学的个性缺失,而个性魅力或许才是大学的灵魂所在。
其二,排名强调量化,忽视质性。排名崇尚测量法则,只有筛选有形标的并将之转化为分数才能带来高下立判的快感,但也使得整体的质性内涵失落,而无形的制度文化或许才是大学的重点。
其三,排名强调客观,忽视主观。排名注重透明可证,满足客观性要求才能使其权威性得到保障,ARWU的纯客观指标为其赢得排名界的一片赞誉,但这使得大学人的主观感受被抛却,而人与大学之间的情感或许更能体现大学的影响。
第三,要形成一个整合框架。
大学排名体现的主要是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,所导向的也主要是这部分群体的质量观,侧重于关注院校名次、热门专业、就业待遇、设施设备等。然而,任由这部分民间力量牵着大学走,结果是不乐观的。
以大学为核心,存在着政府的管理立场、专业人士的学术立场与消费者的民间立场等类型,单纯依靠任何一方,都不利于大学的高质量发展。
大学排名急需管理者的规范与专业人士的解读,由此引导、改造与之相随相生的民间质量观,发挥排名的积极作用,有效规避排名的风险,将排名作为某种参考而非权威标准,从而走出排名的迷思,回到大学本身。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